为什么说铁良是唯一一个能和袁世凯抗衡的人他都做了(清朝铁良)

2023-05-18 01:32:28  阅读 71 次 评论 0 条

本篇文章与大家谈谈为什么说铁良是唯一一个能和袁世凯抗衡的人他都做了,以及清朝铁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灭亡时效忠清朝的最好的将军是谁?

左宗棠

左宗棠一生中遇到的知己,若论地位之高,非咸丰皇帝夫妇莫属。他的感恩之心,真是难以言喻。“忠君报国”四个字,在别人也许是口里说说而已,但是在左宗棠这个快言快语的汉子身上,却体现为报答知遇之恩的满腔热忱。慈禧看准了这一点,对他信任有加。

左宗棠素怀将相之才,可是在48岁以前,未曾得到施展身手的舞台。若非全国的造反武装风起云涌,逼得咸丰皇帝求才若渴,他的最佳出路,恐怕就是默默无闻地终老山野了。

左宗棠的名字引起咸丰的关注,是在1856年1月。御史会稽宗稷辰向朝廷荐举人才,把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不求荣利,迹甚微而功甚伟。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诸人。

胡林翼是咸丰深为倚重的湘军大帅。湖南的书生带兵打仗,他是第二个成为封疆大吏的重臣,比曾国藩还早了几步。现在有人说左宗棠的才干不下于胡林翼,自然眼睛一亮。

不管提拔什么人材,都要履行组织程序。咸丰令湖南巡抚写出确切的评语,送给中央组织部门,引见这个人材。从此,凡是湖南籍和湖北籍的京官上朝,或者是两湖的地方官觐见皇上,咸丰都要问他们是否认识左宗棠。答曰“认识”,咸丰便要垂询一番:左宗棠究竟是个什么人啊?

咸丰听到的反映,并非清一色的好话。左宗棠的确才高八斗,容易引起妒忌。偏生他又是个直肠子,不但不会巴结权贵,还难免得罪了皇亲贵戚。这样一来,官场上顶他的人少,拍砖的很多。夸左宗棠的人夸上了天,贬左宗棠的人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咸丰不知应该相信哪种评价。多亏湖南巡抚骆秉章是左宗棠的雇主,上奏力挺。骆秉章惟恐皇帝听了不实之词,不愿接见左宗棠,还帮左宗棠捏造了一个心愿,说他很想上北京观光。于是皇上在同年的6月份再次颁发上谕,要求在会试之年引见左宗棠。

经骆秉章奏该员有志观光,俟湖南军务告竣,遇会试之年,再行给咨送部引见。

三年过去,到了西历1859年1月6日,咸丰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左宗棠的老乡郭嵩焘。

咸丰说话的语气温和,气氛很像随意聊天,可见天子心情不错。

皇帝问道:“你认识左宗棠吗?”

郭嵩焘连忙奏答:“从小就相识。”

皇帝又问:“自然有书信来往?”

奏答:“有信来往。”

皇帝交给郭嵩焘一桩差事,说:“你给左宗棠写信时,可以把我举饥的意思告诉他:应当出为我办事。左宗棠不肯出山,究竟为了什么?我想,大概是淡泊功名吧。”

郭嵩焘连忙奏答:“左宗棠认为自己秉性刚直,与别人合不来。他在湖南办事,与抚臣骆秉章性情契合,彼此都不肯分开。”

皇帝把话题一转,问道:“左宗棠才干怎么样?”

郭嵩焘连忙抓住力挺好友的机会,奏答:“左宗棠才干极大,料事明白,没有办不好的事情。尤其难得的是,人品极为端正。”

皇帝又问:“左宗棠多少岁?”

奏答:“四十七岁。”

咸丰不无惋惜地说:“再过两年,就五十岁了,精力就衰减啦。要趁现在精力还算旺盛,出来替我办事。不要糟蹋自己,你要好好劝劝他。”

郭嵩焘答道:“臣也曾劝过他,只因性情刚直,眼睛里掺不得沙子,所以不敢出山。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天天都在本省办事,现在湖南四路征剿,贵州广西筹兵筹饷,多半是左宗棠在出力。”

皇帝说:“我听说他想参加会试?”

奏答:“有这个意思。”

咸丰倒也爽快,一语道破科举制度的无用,说:“左宗棠何必以进士为荣呢?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哪一样收获更大?他有这么大的才干,一定要出来办事才好。”

郭嵩焘奏答:“左宗棠为人是豪杰,每当说道天下事,感激奋发。如果皇上降下天恩,对他委以重任,他万万没有拒绝的道理。”

说到这里,咸丰对此事已有定见,才开始垂询其他国事。

咸丰想要左宗棠出来当大官,意思非常明显。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读书人求官,皇帝不给。到了左宗棠这里,关系似乎颠倒了。左宗棠不愿做官,皇帝反而一再叮嘱臣子劝他出来做官。咸丰为了正山返对付造反武装,真是放下架子求人出来帮忙了。

郭嵩焘出宫之后,连忙把此事写信通知左宗棠和曾国藩。曾国藩写信向左宗棠道贺:从皇上与郭老弟的交谈来看,皇上对你很有好感。现在人材奇缺,你很快就有出头的日子了唯链!

筠仙召对,圣意殷勤,垂询阁下,将来自不免一出。特世变相寻而日多,人材分布而日绌,终恐趋于不支。

这个消息传播得很快。胡林翼也写信报喜:我的幕僚都已知道天子看中了你。湖北人说,只有把你劫持到湖北,委以重任,将来我调走之后,湖北才能保住。

时间又过去一年多,西历1860年6月9日,咸丰下发谕旨,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这意味着,左宗棠不再是某位高官私人聘请的师爷。朝廷给了他四品京官的身份,委派他到湘军统帅部,协助大帅作战。

这就是左宗棠人生的第一个飞跃,也是他铁下心来忠君报国的开始。

一人不仅反对袁世凯,还反对清帝退位,死后墓志铭说了什么?

死后墓志铭说:“噎娼者以公门早乱兄墙严峻,妨害其私营;憎恶者以公体性忠纯,不与之朋比,于是机陆袭牙四出,钓谤飞谋,足使机蝗不安,退出枢府。”意思就陪判是他被小人所害。这个人就是满洲镶白旗,穆尔察铁良。

听到“满洲镶白旗”这几个字,有不少人会认为他出生官宦世家,家里一定很有钱。但是他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穷书生,他很早就外出打拼,因为时来运转,在工部当了个小官,相当于现在秘书的职位,就是给工部的人打杂。

铁良这个人从小就非常的聪慧机敏,他不仅可以在工部安分守己的,做完自己的工作,还可以帮着自己的上司荣禄,想想法子出出主意。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末年,国门被强行打开,所以外交部也就忙碌了起来。

而荣禄也是管理外交部的人,所以他的工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有人帮助自己,铁良在前几年,又如此能干,所以,荣禄就借着机会提拔铁良。后来铁梁在直隶总督荣禄的举荐下,成为了兵部侍郎。

后奉命去日本考察军事,考察完军事回来之后,就被封为户部尚书。那个时候他才42岁。铁良为人很小心又很诚恳,做起事情来也不拖拖拉拉,而且他还很喜欢看书学习。在那个时候的清朝,像铁良这样的人,真的没有多少。

就在铁良春风得意的时候,朝廷又来了个位高权重的人,那就是袁世凯。两个人顺利的互掐了起来,但是最后以铁梁的胜利为结局,不过自此之后,他就成为了朝堂上最大的一,一个最大的一支势力,连慈禧太后也开始防备他。

为什么良弼临死前会说:“我一死,大清必亡”这种话?

爱新觉罗·良弼,字赉臣,清末大臣、宗社党纳吵首领。曾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回国入练兵处,参与清廷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森弯,授禁卫军第一协统领,负责管理禁卫军,成了清廷的掌权派。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良弼主张镇压革命军,反对和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反对起用袁世凯,希望“以立宪弥革命,图救大局”。当时,革命军势力非常强大,是清朝最大的威胁。曾经风光无限的清朝贵族、皇亲国戚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害怕清王朝的衰落,所以,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觉得只有他才能拯救清王朝。

但良弼却认为,袁世凯虽然是清朝廷的大臣,但他并非真心为了清朝,只是为了自身利益而窃取权力。1912年1月12日,以溥伟、载涛和铁良等贵族子弟为主要骨干,并推举良弼为宗社党领袖此茄闷,成立宗社党对抗革命军。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唯一可以和袁世凯抗衡的,也是袁世凯十分忌惮的。

1912年1月26日,在光明殿胡同家门口遭遇杀手彭家珍,并向其投掷炸弹,被炸伤,终因伤重身亡。但在临死前,却说:“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随着良弼的被刺身亡,宗社党群龙无首,其他人等根本无法与袁世凯抗衡,仅仅十余天之后,溥仪被赶下皇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此结束了。

铁良:极为勉强与一代枭雄袁世凯相抗衡的伪强人

在晚清时代,能和袁世凯这个全才以死相拼,扳扳手腕的人,几乎没有,慈禧在的时候,还是这个老妖婆最猛,能诈唬得袁世凯一愣一愣的,不敢乱放屁,连李鸿章这样的擎天大佬,慈禧都能谈悄和游笑风生,更何况你这个袁大头?袁世凯也算是非常识相的人了,纵观天下,唯一能让自己不敢乱动的,只有慈禧一人了,但自己还年轻啊,慈禧60多岁了,还能活几年,只要静静的等待她去死就好。 慈禧也知道这一点,她虽然骄奢淫逸,吃的喝的玩的都是要消耗大半的国力,但她是明白人,自己也活不了多少年了,只有培植一些能制衡袁世凯的人出来,那么死后肯定有几十年无忧。 慈禧看来看去,好像满清贵族的人才不多,不是不多,是根本没有,算是比较出色的也只有溥伟载沣善耆等人了,他们都是皇亲国戚,血脉非常接近的,但他们共同的一点是在小打小闹上非常出色,办事麻利,而在大局观上,就不敢恭维了,和袁世凯比起来,差远了! 那么只好到远亲,血脉关系比较疏远的宗族去找找,被埋没的人才很多,但寻来觅去,也大失所望,满清八旗子弟,全都是废物,抽大烟逛窖子逗鸟打麻将个个精通,国家大事屁都不懂。真的没人了吗?不,还有一个,此人是敢于和袁世凯斗,却大部分时间不落下风的,此人为谁,穆尔察铁良。 自古以来,不管是谁,要想登上权力顶峰,他就得面临对手的阻挠,比如项羽之于刘邦,陈友谅、张士诚之于朱元璋等等。他们登上权力的顶峰,跨过了重重阻碍,打败了各路对手,一路走来不容易。不过纵观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从一个早期的普通将领到掌控军政大权,最后还过了一把短暂皇帝瘾的大人物,那他的权力之路就走得很顺畅么? 总的来说是比较顺畅,一路走来,好像没有什么重量级的对手,都是菜鸡小虾米,都被袁世凯一个个放倒,就算有最厉害的人物,对袁大头是有点小小的威胁,但碰到猪队友,还是帮袁世凯福星高照的一枪终结了整个大清。 铁良出生于1863年,满洲镶白旗人。 本来可以靠着族荫可以逍遥的度过余生,但是自己的老爹身体不争气,嗝屁了,本来就家道中落,现在过得更加艰难了。没钱靠科举,而且,满文酸臭的四书五经,八股文,已经让铁良反胃了,那时候的时代,汹涌澎湃,还是多学点有用的东西,换别的门路说不定可以混出来。改而研究财经、军事。学成后,铁良入荣禄幕府,协助处理各种军务,深得荣禄信任。荣禄将其举荐入棚搭兵部,为兵部侍郎,会办京旗练兵。荣禄是谁啊,是慈禧当年绯闻对象,为人精明阴鸷,富有才干,连袁大头都看到他战战栗栗,一男一女慈禧荣禄都是不好惹的狠角启销色,大清就靠他两坐镇的。铁良能入荣禄的法眼,他一直潜心学习的一身本事终于派上用场了。 铁袁之争,缓缓拉开序幕。 朝廷准备给铁良压压担子,从什么地方入手?就是军事方面入手,军权是朝廷的命根,如果军权给 *** 把持了的话,朝廷说的话一般都是放屁,无用了,所以铁良必须要狠狠紧抓兵权。 不久,朝廷设立总理练兵处,统一对新军的领导,庆亲王奕劻为总理,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为襄办,三驾马车并行,两满一汉,但奕劻早被袁大头喂饱了,早已不管事了,真正要相争的就是袁铁两人了。 一开始袁大头是不想和铁良做冤家,以袁世凯一贯还没接触就想做及时雨的作风,铁良怎么可以轻易得罪?他想极力拉拢铁良为己所用。铁良也因屡受袁世凯的提携,被时人称为「 ”袁之爪牙”,与徐世昌、荣庆并称袁氏麾下三君。 铁良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非常的厌恶和反感,老子什么时候成你麾下之卒了,我就是来扳倒你的,你的所有,将来都是我的! *** 什么时候做满人的上司,还需要对你摇尾乞怜?铁良和一般的满族贵族不同,尽管他颇具才干,但内心一直深于种族之见,对 *** 掌权尤其警惕,认为 *** 久握兵权,甚非慎固根本之计。 如果袁大头真心实意的给铁良实权,说不定铁良就此罢休,好好与袁世凯合作,但袁世凯不愿意给啊,表面上称兄道弟如此热乎,一直推荐推荐,但铁良要办事的时候,多方掣肘,办事极为不舒畅,都是你袁大头害的,我一定要搞一搞你。 怎么搞?铁良有这个资本吗? 袁大头内有奕劻罩着,外有北洋保着,他的实力并不足以抗衡袁世凯,难道袁大头就是无懈可击的吗? 非也!铁良就算一脚踢不翻袁世凯,但可以恶心一下袁世凯,怎么恶心法,那就是从粮饷收放权的争夺入手。 清廷成立练兵处,目的是为朝廷编练一支近代化的陆军,其军饷皆有庆亲王奕劻全权负责。不过奕劻和袁世凯关系深厚,向来是言听计从。这样一来,原本各省解送给朝廷的军饷,大头都被袁世凯占有。 想要把财政断了的铁良,终于如愿以偿执掌户部,立即从粮饷入手限制袁世凯的扩张。他先是拒绝袁世凯的印花税之请,不准他借端科敛、巧立名目,同时又处处设卡,致使北洋财政枯竭,袁世凯对此大为不满。 军事方面,铁良为了与袁世凯抗衡,决心从培养自己的势力。此时亲贵子弟良弼正好从日本学习军事回国,铁良极力拉拢,并从练兵处广招士官学生安插在北洋集团内部,企图打破袁世凯一手遮天的局面。 袁世凯对此心知肚明,为了挫败铁良的计划,他立即运用权力将良弼调出练兵处,让他出任第三镇标统。良弼刚学成回国,能够担任此职,足以让外人羡慕。不过,第三镇是袁世凯心腹段祺瑞所带,将良弼调到第三镇,实际上将他监视起来。因此,良弼坚辞不往,在铁良的运作下,良弼最终仍调京任用,双方在第一个回合上打成平手。 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实行预备立宪,首先就从改革官制入手。这年九月,朝廷谕令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并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兵部,任命铁良为陆军部尚书,此外左右侍郎均为满人。这样一来,朝廷兵权尽落入满族亲贵之手,这次调整,袁世凯明显处于下风。 执掌陆军部以后,铁良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他立即着手削夺袁世凯手中的兵权。 借着慈禧的嘴巴说,现在专门设立陆军部,所有的军队,都归陆军部管,铁良是陆军部话事人,那么袁世凯的军队要被铁良收回来了,严加控制,袁世凯胳膊拧不过大腿,铁良的背后有慈禧做后盾,情况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后果将对他十分不利。但明着对抗,显然袁世凯又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蓄势待发,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不久,袁世凯便主动上奏,将北洋六镇中第一、三、五 *** 镇兵权上交,归陆军部直接统辖。留下的第二、第四两镇,袁世凯请求朝廷仍让他统辖。这是在试探,看看慈禧是不是对自己太过分了。 很快,慈禧便下了批示「 ”现在各军,均应归陆军部统辖。所有第二、四两镇,著暂由该督调遣训练”。 此举很高明,既给了袁世凯一个体面的台阶,同时又留了一手,特意强调是暂时由袁世凯统辖,这说明了朝廷早晚会将兵权全部收回。北洋四镇收归陆军部后,铁良立即任命满人凤山为练兵大臣,从而控制了兵权。 但是树大根深,北洋六镇本来就是袁世凯的私人武装,所有的军官都是他的心腹。 为了打破这样的局面,摧毁袁世凯的根基,铁良决定先从高级军官入手,规定欲收集天下兵权,凡天下各镇统制,皆由部奏请简派,督队官始由督抚委用。如此一来,既可以排挤袁世凯的私人党羽,又可将军官任免权收归朝廷,可谓是一石二鸟。 但是北洋有这么好瓦解的么?虽然铁良煞费苦心的到处安插,效果不明显,没办法,只好从经济上入手,经济战正是铁良之所长。 之前,各省的军饷名义上是解送朝廷,其实大多为袁世凯所占。铁良规定,此后各省军饷统一由度支部(户部)转陆军部收放。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还上奏希望自己兼任度支部尚书,以统一事权。尽管未能如愿,但度支部尚书仍为满人,因而军饷也就牢牢地控制在铁良之手。 铁良开始重用满族将领凤山,没想到凤山居然就是一个吃里扒外的主,对他不忠心,对满族所有的亲贵们也尿不到一块去,反而对袁世凯马头是瞻,眉开眼笑。朝廷收归的北洋四镇,是在凤山手里,但有毛用?还不是等于被袁世凯暗中控制?凤山在人事任用等方面多遵循袁世凯的意见。 更有甚者,凤山也积极投入到奕劻的门下,以此来对抗他的顶头上司铁良。为了重新控制凤山,铁良拒绝保举凤山为陆军部侍郎相威胁,这就导致了两人的矛盾冲突激化,从而也影响了对北洋旧部的人事整顿和改造工作。 北洋四镇除了第一镇外,其余三镇皆为袁世凯一手编练而成。收回了军权并不代表着朝廷就能指挥,陆军部的命令乃至朝廷的命令,在北洋三镇中基本无法通行,阳奉阴违之事时有发生。这也是铁良最为头疼的事。 铁良想改革却无法措手,想排挤袁世凯却无法得逞,屋漏偏逢连夜雨,陆军部的老大位置很快就易主了,奕劻来了,陆军部给他做主了,铁良被惊呆了,但又怎么样呢?铁良素知奕劻爱钱,想要用钱来贿赂奕劻,但奕劻是什么人啊,早被撑大了胃口,就算铁良倾尽所有,也满足不了奕劻,可让人意外的是,奕劻谁的钱都收,唯独不收铁良的,而且致使铁良陷入困境。 对于这种结果,大部分满洲亲贵是不甘心的,为了彻底削夺袁世凯的兵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袁世凯被调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离开直督一职,表面上是提升他,其实是让他失去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不过继任直督的杨士骧仍然是袁的亲信,直隶军政仍未袁所把持。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并非是袁世凯所要的,到了京城以后,他仍在寻找机会夺取陆军部,袁、铁之争依然暗潮汹涌。不久,斗争升级,袁上奏参劾铁良任用私人,将北洋数镇搞得前功尽弃。这一边,奕劻也在发力,极力诋毁铁良,在各种势力的打压排挤下,铁良最终落败,兵权之争以袁世凯取胜落下帷幕。 慈禧死后,栽沣当了摄政王。两人一致反对袁世凯,本来可以作为同盟,但是铁良认为栽沣太无能,摄政王的位置应该由他来做,于是两人产生了矛盾。 1908年,摄政王载沣免去铁良陆军部尚书之职,将兵权收归皇室。1909年(宣统元年),铁良被排挤出京,1910年调任江宁将军。 从此以后,他就闲置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袁世凯卷土重来,大展神威,狂笑着终结了大清江山。

清末最后的勋贵集团:铁良成为隆裕太后的支柱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登基。随着袁世凯下野,北洋系遭到打压,一群年轻的满洲亲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力,掌握了大清帝国最后三年的政治命脉。现在,几乎所有的强力部门都掌握在了皇亲国戚们的手中,似乎谁也挡不住他们抓权的脚步,然而时隔不久,武昌起义的枪声便划过了夜空。

清廷立即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派谁悉闭出征为好。

在满清贵胄中,铁良、良弼均被称为清季干将,但良弼年轻,资历和地位也较低,只有铁良才具备“帅”的各方面条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也确实常被人称为“大帅”。

从慈禧太后决定编练新军起,铁良即奉旨与袁世凯共同主持练兵事宜。当时袁为主,铁为铺,练兵处办事人员都称袁世凯为“宫保”(袁世凯曾被封为“太子少保”),称铁良为“大帅”。

如果单评政绩,铁良给袁世凯做副手都很勉强。不过依照清廷一向的陵碧规矩,凡是满人中具备办事能力,头脑比较清楚,同时又官至二品的官吏,其得到信任和被迁擢重用的机会都要比汉官来得容易得多。在慈禧的信任赏识下,铁良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历任军机大臣、陆军尺陆举部尚书,名位几乎可与袁世凯平起平坐。

练兵的时候,大权归属袁世凯,铁良尚对之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等到“宫保”、“大帅”能面对面坐下了,他就不这么好说话了。围绕着北洋新军的使用,铁良时时以陆军部的命令与袁对抗,令袁很是难堪。两人矛盾逐渐明朗化,铁良也由此成为满人“中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北洋新军共有六镇。在慈禧的支持下,铁良收回了其中的四镇,从而揭开了他与袁世凯之间正面冲突的序幕。尔后改组四镇军官的做法虽遭到慈禧的制止,但铁良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已经赢了大半。

袁世凯被逐,本是“中兴派”内部的一件大喜事,与袁世凯蓄怨已深的铁良更是犹如去了一块心病。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有袁这个大敌在,自己在朝中尚能相安,袁一走,他反而混不下去了。

摄政王载沣是个庸懦无能、眼光短浅之辈,他逐走袁世凯后,便把自己的弟弟载涛推出来,让载涛掌握军权。载涛时年才二十三岁,也没有什么文武才略,一切都要靠军事熟手铁良指导协助。

外行领导内行,是中国官僚场上的一个常见现象。面对载涛这个乳臭未干,基本一窍不通的公子哥,有多年处理军政事务经验的铁良不可能不感到憋屈,有时也难免会流露出“军事你们不如我”之类的牢骚和倨傲。

载沣、载涛兄弟对此很是忌嫉,于是便将铁良身兼的禁卫军训练大臣一职免去,调他筹办海军,实际上是架空了他。

铁良知道自己不能为朝廷所容,就索性将陆军部尚书也一并辞去,像他的政敌袁世凯一样回家闲居去了。

铁良在家闲住了一年,载沣、载涛还是如同防袁世凯般防着他。由于害怕铁良暗中仍与各镇将领联系,便又特予起用,让他去做江宁将军。在大半个清代历史中,各地驻防将军的职权都非常重要,但到光绪以后,却逐渐沦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基本无事可办。

代替铁良出任陆军部尚书的荫昌曾在德国留学,专习军事。回国后,他长期在天津武备学堂担任督办(相当于校长),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尊之为老师,段祺瑞到小站投效袁世凯,其实也是由荫昌所推荐。

荫昌的最大缺陷是没有练过兵,更无带兵打仗的经验,同时他在北洋新军中的威信也与“大帅”铁良相差很远。不过也唯因如此,载沣等人才觉得他好驾驭,遇事不致掣肘。

事实上,荫昌接到任命时尚在德国,其职务只能临时由左侍郎署理,那位左侍郎“奉命唯谨”,上面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确实听话得很。后来即便荫昌本人回国,部务也仍然倚重副手,他自己连公文都懒得处理。

武昌起义爆发时,荫昌已出任内阁陆军大臣。内阁开会几经商讨,认为铁良已经下台,良弼资格太浅,只有荫昌才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决定派他督师赴鄂剿办。

然后最后的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个荫昌把事情办糟了。

曾有一人说“我一死,大清就灭亡了”,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呢?

各朝各代都有一些能人志士,愿意为了国家奉献毕生才华乃至生命。晚清时期,虽然清政府昏庸无能,闭关自守,国力薄弱,但是乱世之中,也会人才辈出,爱新觉罗·良弼,就是这样一个人。

1912年1月26日,同盟会京津保支部的杀手彭家珍,来到北京余圆光明殿胡同的一所住宅门口,这时从胡同口驶来一辆马车,一位身着清朝军服的男子从马车下来后,彭家珍立即扔出手榴弹,把那人炸成重伤,而彭家珍也因被弹片击中头部而牺牲。

那名被炸的男子,就是爱新觉罗·良弼,宗社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良弼被彭家珍炸伤双腿,几天后就伤重去世,良弼的离世给清政府打击很大,他死后十来天,清廷便宣布退位。

良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弟弟巴雅喇的八世孙,在光绪二十五年时,良弼曾赴日留学,在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就回国为清廷效力。良弼是一个性格刚直之人,他治军有方,和那些混吃混喝的八旗子弟完全不同,作为满人中的骁楚,他得到清廷重用,为官则一路高升。

辛亥革命后,良弼等皇亲国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以他牵头成立了宗社党,良弼为宗社党领袖,建立宗社党的目的,就是对抗辛亥革命,反对南北议和和清帝退位,是典型的“保皇党”。

良弼为首的这批人,主张罢黜袁世凯,他们拉拢忠于清政府的士兵,命铁良任总司令,想和南方革命军相对抗,但都失败了。

良弼因为从军多年,才干得到众人认可,在军中和清廷之上,他的威望和势力都在袁世凯之上,他也是当时唯一敢和袁世凯抗衡的皇家后人,袁世逗竖凯对他很忌惮竖指塌。

良弼被刺身亡,宗社党群龙无首,余下之人无法和袁世凯对抗。据说良弼在伤重去世之前,留下感慨之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后来良弼的预言的确得到证实,在袁世凯的逼宫下,良弼去世仅仅十余天后,清政府便颁发了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这样宣布告终。

良弼的一生都在忠于朝廷,但这种忠诚,最终没有能挽回清王朝覆灭的结局。一人之力,终究不能对抗历史前进的步伐。

百科达人为你提供为什么说铁良是唯一一个能和袁世凯抗衡的人他都做了和清朝铁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www.786o.com/baike/4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