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夷陵之战刘备到底多少人)

2023-05-20 07:16:38  阅读 56 次 评论 0 条

本篇文章与大家谈谈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以及夷陵之战刘备到底多少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时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

夷陵之战是以蜀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终蜀汉刘备大败的经典战例,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是一场以积极防御,以逸待劳,最后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夷陵之战 双方行军图

在双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实的历史人数并没能经过演义的那样夸大,经后人考据,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为了突显夷陵之战的反转效果,很多人夸张了蜀汉的兵力,说有20万之从,而东吴只有7万左右,从而显现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在后人的考证下 ,当时蜀汉刘备自已亲率了4万人的兵力,然后还联络了西南少数部族蛮夷,共一万人左右的兵力,合计才五万人左右,而东吴方面,也只有五万帆告碧人左右,两军实力其实相差不大。

但是这场战役并不是人数起决定性作用的,作为主动攻击的一方,蜀军前期的军心振奋,来势汹汹,锐不可挡,这样的气势对速战速决类的战役很是受用,只可惜,东吴派出的陆逊,英明果断,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结合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采取正面迎敌的策略。而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坚守不出,挫其锐气,在开始战争过了大半年后,双方才有交战。而到此时,蜀军已是长途跋涉,军心早已涣散,更可惜的是他们的将领刘备并没有陆逊一样的军事才能,败局已定,几乎全军覆灭。

夷陵之战中东吴的统帅是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当时刘备为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孙权还派使者求和,消极备战,不想刘备心意坚决,怒气兴盛,大感压力,果断任命当时还是新人的陆逊担当东吴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大都督。

《三国演义》陆逊剧照

事后证明,这个人选是多么正确,陆逊的高超军事才能在夷陵之战是展露无遗,面对气势汹汹,志在必得,军威日盛的蜀汉大军,陆逊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对策,避免两军直接接触,这在前期很好的保存了实力,而且面对蜀方的三番四次的营前挑衅,都闭门不战,狠狠的打击了蜀军的军心,双方前期驻扎在长江两岸,分江对峙。

而后,陆逊观察军情,后退江岸二百里,放弃对自己不利的驻守地形,蜀军趁势追击,深入到吴地崇山峻岭安营扎寨,在等待和东吴开战的半年时间内,蜀军的军心已不像刚开始那样自信满满,志在必得,军中纪律开始涣散,人心不稳,而且刘备也不是一个有经验的军事将领,他错估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盲目自信,更犯军家大忌,把蜀军的战营连绵四百里扎在水溪边,这直接导致了陆逊发现全歼蜀汉大军的突破态举点,他命人准备火把和茅草,在当时的下风口点燃的蜀军的营寨,大火借助风力,把连绵四百里的战营全烧了,蜀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只能败逃,而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军师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的7月持续到222年8月,主动进攻的蜀汉大军由国主刘备亲率,东吴被动应战,在陆逊的指挥下,诱敌深入,以逸待劳,最后扭转战局,大败刘备,让蜀汉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 刘备连营及逃亡图

当时刘备以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攻打东吴夺取荆州,遭到了蜀汉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还有谏臣苦劝无效,被刘备训斥下狱,丞相诸葛亮也有劝谏,赵云也附议,意思是说,兄弟之仇是私仇,而曹操窃取国家才是公仇,曹魏是蜀汉和东吴的共同敌人,在公仇未报的情况下,先报私仇,是不合大体的,也不是一个君主应该有的胸怀友猛,但是刘备不听,一心怒气要给结义兄弟报仇,不管蜀汉刚刚立国不久,百姓未安,家国未平,这未他攻打东吴失败埋下了伏笔。

后人推测,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战争动机大家都反对,当时蜀汉有名望的大臣都有异议,刘备不免恼火,把反对的大臣打发到别处去了,赵云在后方督办粮草,张飞是和刘备同仇敌忾的,结果一心想要报仇,加紧操练士兵,让本来颇有怨言的下属,心生恨意,刺杀张飞,投奔到东吴去了,张飞的死又给刘备心里添了把火。刘备无人可选,无人可带,只能带支持自己的将领出征,而军师人选,诸葛亮已表明反对意见,而且他还要驻守成都,事关重大,并不是合适人选,至于法正,却也在出征前逝世,挑无可挑,没有合适的军师随军,而刘备自己不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将领,这也是导致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

刘备夷陵之战

夷陵这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发生,是蜀汉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三国鼎立的局面成形,平衡之余维持数十年,而经此战役,蜀汉国内元气大伤,次年,刘备就逝世了,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继位,蜀国的命运开始步入漂摇不定,多灾多难的时期。

《三国演义》剧照

刘备作为夷陵之战的发动者,对这场战役的失败要负首要责任,在他不听蜀臣劝谏下,不顾国家大义,以一已私恨,陷国家于战争灾难之中,愤然发动对东吴的攻击,还以一国之主的身份率军亲征,不怕战争失败,自己被俘或者战死的可能性吗?真是任性的君主,蜀国的百姓看来也是心碎了。

在战争前期,出师之名不正,不足以正军威,战争开始了,又没有搞清战局,不熟悉地形,驻扎在长江边的崇山峻岭,还把军营在河道边连绵数百公里,蜀军本来是冒着炎暑行军到吴地,结果长途跋涉后,还不能速战速决,军心士气,溃散严重,在吴地驻扎了大半年,也没有和东吴的军队正面接触几次,尽管一再派将领在东吴帐前骂阵挑衅,陆逊就是坚守不出,持续的消耗蜀汉的锐气,打击对方的信心。到最后,蜀汉大军军备松懈,才让陆逊找到火烧连营的机会,让蜀汉大军措手不及,刘备在逃亡中还想继续反击,却不想军队损失惨重,重要的将领都已折损过半,自己能逃回蜀地已是不易,继续在离东吴和蜀汉边界二百里处驻扎,想要整顿反击。

夷陵之战甘宁被谁所杀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夷陵之战中的甘宁之死,是这样的写的“夷陵之战时,甘宁带病出征,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拔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意思是在夷陵之战中,甘宁是带病出征,在交战中遇到沙摩柯大军,被沙摩柯射中头部后,他带着箭走到富池口的一棵树下,坐着死去了。

《三国演义》甘宁剧照

大家都知道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绎小说,并不能当作历史史传来考究。真实的历史中,甘宁何人也,他年少成名,少有痞性,喜欢游侠侠盗之事,纠集一帮狐朋狗友,专事抢夺地方过往商队,自已平时爱好锦衣华食,人称锦帆贼。虽然当过贼,但并不妨碍日后他官运亨通,18岁时在蜀地当过郡丞,但后来因不受刘表和黄祖的重用,而后率部投奔孙权,才开始崭露头角,声名渐盛,在蜀时期,还干过一件糊涂事,就是曾经射杀过凌操,凌操乃凌统之父,就凭这点,甘宁在蜀军也不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投奔到东吴算是明智之举。甘宁武艺了得,算是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对抗曹操的几场战役中,战绩卓著,勇猛非常,令孙权十分满意,对此,在《三国演义》中,孙权还说过“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这样的夸赞甘宁的话,可见他在东吴一众将领里的超群地位。

那甘宁到底是怎么死的呢?真实历史已无从考证,在《三国志》里只有一句“宁卒”,可见应该是生老病死,人之常态吧。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大败

夷陵之战是一场以积极防御成功扭转战局的著名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过后,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也为东吴和蜀汉后来联手灭魏做下了铺垫。经此一战,蜀汉的刘备元气大伤,经丞相诸葛亮领导休养生息五年之久才得已恢复,可见在这场战役中,刘备输的有多惨,败得有多重。

《三国演义》刘备剧照

刘备以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为名,亲率五万大军,挟威而来,军心振奋,气势热烈,信心满满,志在必得,战役的结果却是如此反转,可见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占得天时,人和,地利的全面优势,首先,出师之名不正,以报兄弟之仇陷国家于战争中,这不是一个明君该有的胸怀,也许有人说,刘备不仅仅是报关羽被杀之仇,他是想借这个名,重新夺回荆州,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对于蜀汉太过重要了,不管怎样,刘备出师之名不正,而且,面对刚刚称帝的蜀汉,百姓尚未安居乐业,国库尚未充实,这样的国内储备不足以支持打这样一场声势浩大,日旷持久的战役。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时,刘备没有听取大家的意义,在战争开始,赵云,诸葛亮都曾劝谏过刘备不要打这场战,可他们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没有打消刘备的念头,从一开始,群臣反对的战役就没有好的结局。而且在战役指挥上,刘备也算不上军事才能卓著,并犯了兵家大忌,让军中的营帐连绵四百理驻扎,这给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全灭蜀军提供了机会。

夷陵之战刘备用了多少兵力

总兵力大约是五万人。弊氏腊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核梁。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扩展资料

战争结果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

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租滑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当年发动夷陵之战的刘备,真的是率领了70万大军吗?

对于刘备东征军兵力,史书未有明载,但隐约有2处数字相差较大的记载。《文帝纪》中,曾经记载了孙权给曹丕的求援信:“刘备支党四万余唯悄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刘晔传》中引用了《傅子》的话:“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其他“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等,都是“数万”之类的说法,参考价值不太大。

参考215年的夺荆南三郡之战

之所以许多朋友坚信刘枣察备“拿不出8万人”,是出于对刘备军总体动员力和实力的预估。可是参考215年夺三郡之战,似乎我们普遍低估了当时刘备军的动员能力。

215年,孙权讨要荆州未果后,令吕蒙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传》记载:“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刘备迅速动员5万大军进入公安。同时,令关羽进入益阳。这5万人,是刘备得知孙权用兵后,迅速调动过来的,是随时可供调配的机动兵团。

当时,关羽也率3万军队参与作战。也就是说,在215年的冲突中,刘备一口气动员指岩渣了8万大军参战。

222年时,作战难度明显要高于215年。215年时,刘备尚且要以8万军队才能与孙权较量,那么,222年时,刘备怎么可能会仅仅以4、5万人东征呢?

刘备再是昏了头,也不至于如此托大!

即使刘备托大,当初随手就能拿出5万军队到公安,此时,在进行了动员后,为何又还是只带5万人呢?

不必过于担心蜀国对魏防御力量不足

认为刘备东征军不可能拿出很多人的说法,还有一种假设:汉中前线对魏防御压力大,至少要留足足够兵力。这种看法低估了蜀军依险而守的能力。曹丕曾经提出过想攻蜀的想法,被刘晔阻止:蜀远吴近,蜀如果听说我军图谋他后方,一定迅速回程相救。

当时,关中残破,魏国要大举攻蜀,必须从中原调兵前往,速度快不了。

而且,以汉中之险,只要蜀不犯原则性错误,3万左右的军队足以防御魏了。直到兴势之战时,魏国国力已经远远强于曹丕时期时,王平也仅仅以3万军队就击退了魏军的进犯。因此,刘备很可能之在汉中以魏延率3万左右防御,诸葛亮在成都居中调度,就可以有效防备魏国的进攻了!

回顾战役部署:支党4万,并非刘备军全部

孙权在给曹丕的求救信中提到的“支党四万”,并非刘备东征的全部兵力。

回顾当时刘备的战役部署,我们就能大致了解,这“支党四万”,并非全部了。

222年1月,先锋吴班、陈式率水军出峡口。这波兵马进到夷陵附近时失利(但是,围困了孙桓军于夷道城)。他们被宋谦攻破5座营寨,被迫转入防御;

222年2月,刘备再次出兵。他让黄权节制江北各军,自率主力“沿山截岭”进军。

孙权给曹丕的信是在2月28日。因此,很可能,孙权的信中所提到的“刘备支党四万,马二、三千匹,出秭归”指的是刘备这一波的军马。

此外,五溪蛮沙摩柯也率了1万余兵抵达前线参战。除了刘备这“支党四万”和沙摩柯1万军外,在秭归,应当也留有一定兵力。因为:秭归是第二阶段东征的出发地,不容有失,同时,上庸已失,秭归侧后不安全(当初孟达就是由秭归进攻上庸)。刘备在秭归整理了5个月才继续东征,可见刘备对秭归的防务是十分重视的(可惜在大败局中,这些部署似乎完全没有发挥就溃散了)。

而原先的吴班、陈式水军及围攻孙桓的部队,也当有万余。

除此之外,加上黄权在江北所督军队(数字不详),沿途运输部队,刘备此次东征,7、8万人是少不了的。

因此,我认为,东征战役中,刘备应当动用了7、8万的军队。

经过多年的积累,刘备军一度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对曹、孙都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可惜,刘备一招不慎,辛辛苦苦积累的大军灰飞烟灭,此后,蜀汉集团只能“知不可为而强为之”了。

夷陵之战,蜀国和吴国究竟有多少兵力

先说蜀国,刘备东征的总兵力约有4万多,基本就是自己统帅的中军加上张飞部的一部分,后来又征调了沙摩柯的1万蛮兵和2万抽调拼凑的援军以及黄权的5000水军,总兵力有8、9万的样子。魏延,赵云部没有参加东征,西川各郡县的守军需要防守所以抽调有限。事实上,刘备的兵力并不充裕。刘备当时的总兵力大约有17万左右,3万驻守汉中,2万驻守西川,3万驻守荆州(被消灭),剩下的基本都拉到了前线伐吴,说刘备举国之力去讨伐孙权一点不为过。

再看东吴方面。东吴除了陆逊、徐盛、潘璋各部共约5万人之外,还有扰耐夷陵城中孙桓几千人,南线平定武陵五溪蛮的潘睿几千人,陆逊之后还有诸葛瑾等人率领的支援部队万余人。夷陵之战东吴前线兵力应该在8万以上,后方还有大量的弊孝留守部队。夷陵之后,曹丕马上3路伐吴,东吴留守部队击退了曹军,所以后方留守部队数量肯定不会太少,大约有7、8万的样子。东吴当时的总兵力应该大致和蜀国相当,约有15万-17万,双方实力可以说半斤八两。只是蜀国步兵强,东吴水军强。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精锐尽失,损失兵力近半租李稿,伤了元气,被迫退回西川。而东吴则拿下荆州,取代刘备成为三国第二大势力。

夷陵之战,刘备总兵力是多少?真的连营七百里吗?

夷陵之战,刘备总兵力是多少?真的连营七百里吗?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最后曹操勾结孙权,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被杀,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率兵伐吴,攻打孙权,被称为“夷陵之战”,那么,刘备究竟带了多少人打孙权?有没有连营七百里?

先说刘备的总兵力是多少?

演义中说刘备率七十五万大军,实际上,没有那么多,蜀汉全部大军也只有十万左右。

在正史中,刘备率领的兵力是四万人,加上五溪蛮夷的一万人,总兵力大约是五万人。

证据在哪里?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刘备的大将吴班、冯习、张南等人大约是四万人。

《三国志》注引《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孙权方面总兵力是多少人呢?总兵力大约也是五万人。

证据在《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带了五万人,究竟有没有连营七百里呢?

演义中说,刘备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了,真的是这样吗?

正史中,刘备确实是七百里连营。

刘备七百里连营的证据在哪里?

证据在《三国志 文帝纪》记载: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辩谈备“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这话是曹丕说的,刘备和孙权交战,曹丕得到情报,刘备连营七百里,曹丕说,刘备不懂兵法,哪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拒敌的?

因此,这就是证据。

有人说,刘备总共也就五万人,怎么能连营七携毁百里?五万人够吗?刘备到底扎了多少营?

刘备扎了大约五十座营寨。证据在哪里?

证据在《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这里面说的很清楚,刘备前后扎了五十多座营寨。

另外,还有《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这里面说陆逊派兵每人带一把侍答茅草,去烧刘备大营,破刘备四十多座营寨,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刘备营寨在四十座以上。

至于刘备五万人,在七百里的战线上,扎四五十座营寨,平均每座营寨多少人?

这里面,单单靠平均每座营寨一千人,也说得过去,或许,刘备在险要处,营寨驻军人数多少不一,小地方驻扎五百人,大一点地方驻扎两三千人,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依据正史,得出的结论是,刘备伐吴,总兵力大约五万人,营寨大约五十座,连营七百里。

这里面,如果正史不可靠,那还能相信什么?野史和演义更不可靠。

以上介绍的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夷陵之战刘备到底多少人、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的信息别忘了关注本站,并进行分享喔。

本文地址:http://www.786o.com/baike/6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